2006年5月,经省委宣传部批准,以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依托,成立燕赵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12月,该中心被批准为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基地工作围绕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开展。
  1,打破学科界域,强化学科建设。现有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考古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学、教育学、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5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学为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中国近现代史、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为河北省重点学科。
  2,重视科学研究,开展内涵建设,成果显著。迄今为止,经中心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物》、《语文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国音乐》等重点核心期刊40余篇;以《燕赵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为基础,在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重点出版社出版专著18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目,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50项,厅局级课题53项,横向课题4项。
  3,注重人才培养,优化学科梯队。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62人,其中省管优秀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5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8人,在站博士后3人,基本形成了一支科研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梯队分明、结构合理的科研学术团队。
  4,深化学术交流,扩大对外影响。基地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间的联系,召开学术会议,邀请名家讲学,互派访问学者。目前主办的大型学术会议如 “中国金融史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孙中山思想之研究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两岸四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中国文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河北文学学会年会等多个大型学术会议等。与各文科学院合作,邀请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珠海学院、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访问讲学,举办40多场学术报告,同时组织基地研究人员15人次赴日本、比利时、台湾、香港等地交流访问,拓宽了学术视野和研究领域。
  5,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加大基地成果转化力度。以南宫普彤寺宗教艺术遗产调查和正定府县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与正定、南宫、顺平、临城等地方政府的文化建设合作,建立起横向合作新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开发河北各地文化资源。基地与河北省档案馆合作出版《中国长芦盐务档案精选》,具有极高地参考价值。
  基地以编撰《中国近代磁州窑史料集》(燕赵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为契机,与河北省地方志学会合作,承担《河北省志•陶瓷志》的编纂工作。基地与河北省文物局、唐山市文研所等文保单位建立的合作关系已取得相当成效,先后承担了唐山丰润区李庄子村遗址发掘工程、石家庄元氏县常山郡故城遗址发掘工程等大型考古发掘保护工程,为河北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促进河北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